第四届世界华文教育大会上的报告

在第四届世界华文教育大会上的报告

(2017年12月19日北京)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    裘援平

各位代表、各位同事:

       根据大会安排,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报告第三届世界华文教育大会以来的华文教育工作情况,分析当前海外华文教育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介绍未来三年国务院侨办支持华文教育发展的主要举措。

一、砥砺前行,奋发有为,华文教育三化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海外有6000多万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海外侨胞最关心的大事,莫过于子孙后代的教育,300多年来,他们历经坎坷与磨难,面向华裔青少年兴办中华语言文化基础教育,呕心沥血坚守着中华民族海外的精神家园。时至今日,在世界各国已经形成拥有几十万华文教师、几百万在校生的2万所华文学校,构建起从幼稚园到高中颇具规模的海外华文教育格局,作为海外历史最久、覆盖最广、根植最深、基础最牢的中华语言文化基础教育,被称为中华民族在海外的“留根工程”,中华文化在世界传扬的“希望工程”,也是华侨华人社会最重要的“民生工程”。
       本次大会将表彰奖励1599名长期为华文教育事业辛勤耕耘的“优秀华文教师”,以及128名为华文教育发展慷慨解囊、献计出力的“热心人士”,他们是千千万万海外华文教育工作者和热心人士的杰出代表。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向他们,以及所有为海外华文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人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海外华文教育工作,每三年举办一届世界华文教育大会,由政府侨务部门牵头建立了“海外华文教育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制定并实施海外华文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为海外华文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在2014年召开的第三届世界华文教育大会上,国务院侨办从海外华文教育发展状况出发,提出海外华文教育要朝着标准化、正规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并承诺以“打造两大机制,构建六大体系”为支撑助推海外华文学校转型升级发展,引领开启了华文教育“三化”建设进程,不断巩固和提升华文学校作为中华语言文化海外基础教育主平台的地位和作用。
       三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在海内外华文教育界的共同努力下,华文教育“三化建设已经成为业内的普遍共识,并迅速从规划转化为行动,取得了一系列积极进展,让广大侨胞特别是华校师生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总的看,华文教育“三化”建设的主要成果可以归纳为以下十个方面:
       一是华文教育政策沟通不断深化,中外华文教育合作逐步展开。海外华文教育离不开侨胞所在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理解、包容与支持。为了给海外侨胞开展华文教育营造良好政策环境,我们本着积极、稳妥、有序的原则,主动加强同侨胞住在国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沟通交流,深入宣介中国的侨务政策和华文教育工作,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和信任。三年来,国务院侨办同泰国、意大利、巴基斯坦、匈牙利等国家和地区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签署了10份华文教育合作协议,并积极落实协议涉及的华文教师培养培训、华裔和非华裔青少年文化体验活动以及政府官员中文培训等项目,收效明显,影响较大。通过有针对性的政策沟通,加上合作项目的引领带动,相关国家和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对华文教育给予更多的理解与支持,海外华文教育发展的宽松环境日渐形成。
       二是华文教育工作机制逐步完善,推进“三化”建设合力更加强劲。三年来,“国家海外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根据第三期工作规划目标任务和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发挥各自优势,为华文教育“三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比如,财政部增加了华文教育专项投入;国家发改委研究制定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统筹考虑华文教育工作;外交部及驻外使馆积极协调解决华校发展需求,协助安排国家领导人出访时考察当地的华文学校,接见华文教育工作者代表;教育部及孔子学院总部推进孔子学院发展建设时,支持当地华文学校发展建设;中央统战部、外宣办、全国人大华侨委、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致公党中央、中国侨联等单位,也给予海外华文教育更多的关心和支持。最近,各成员单位根据海外华文教育发展的新需求,又共同制定了第四期工作规划,对未来三年的海外华文教育工作做出谋划部署。
       在加强国家层面统筹协调的同时,国务院侨办还调动省、市、县三级侨务部门力量,努力发挥各地的地缘、人缘、亲缘、文缘优势,共同做好夏冬令营活动、华文教师培训、华文教材推广等工作,形成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华文教育工作格局。
       三是华文教育标准研制初步完成,华文学校发展实现有章可循。华文教育“三化”建设的重要前提,是要实现华文学校办校有章可循,从根本上改变以往“各自为政”“各走各路”的松散局面。三年来,国务院侨水紧抓这一基础性工作,组织专家研制了《周未制华校办学参照性标准》、《周末制华校教育教学大纲》、《全日制华校办学参照性标准》,《全日制华校教育教学大纲》,推出了《华文教师证书》实施方案和华裔青少年华文水平测试标准,为华文学校从校务管理、教学安排、课程设置、教师遴选和学业考核等各个环节,初步建立起一套相对完整的参照性标准体系。当然,这些参照性标准,重点在于提供方向、提出原则、设置目标、加以指导,以便大家在办学实践中能有所遵循,并非强迫大家全部“照搬照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华文学校还是应该坚持从实际出发,参考借鉴、参照实施,创造性地推进“三化”建设。
       四是华文教材体系建设初具规模,华文学校教材需求基本得到满足。教材是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传播中华语言文化的重要载体。国务院侨办高度重视华文教材建设,将其视为华文教育事业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加以谋划和实施。三年来,根据海外华文教育发展新需求,我们一方面将主干教材体系向高中阶段延伸,组织编写了《中文》高中版系列教材,并修订了《幼儿汉语》、《汉语拼音》、《说话》、《中国历史常识》、《中国文化常识》、《中国地理常识》等相关配套教材。新编或修订了4套共计43册主于教材。另一方面,为柬埔寨、泰国、缅甸、菲律宾、澳大利亚及中亚、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组织编写了8套共计280册“本土化”教材。经过努力,涵盖幼稚园、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主干教材体系基本建立,面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本土化”教材体系日益丰富,能够较好地满足当地华文学校的教育教学需求。
       在加强华文教材体系建设的同时,我们依托驻外使领馆、重点华文教育组织和华文学校,做好教材的推广发行工作,基本做到有求必应,及时、足额供应。三年来,累计向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文学校提供了1300万册各类华文教材。
       五是华文教师培训工作稳步推进,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升。师资问题是制约海外华文教育发展的“瓶颈”,也是海外华社关注的“老大难”问题之一。国务院侨办想侨胞之所想,急侨胞之所急,多形式、多渠道、不间断地培训海外华文教师,重点推广集“培训、考核、认证”于一体的华文教师培训新模式,收到良好效果,华文教师队伍的总体素养得到明显提升。三年来,我们依托国内华文教育基地院校共组织举办了223期专题培训班,邀请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13281名华文教师来华参训;组派了52个“名师巡讲团”,分赴33个国家地区开展送教上门,巡回培训了21665人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开展“三位一体”培训,培训了7392名华文教师,目前已完成5742人的考卷评阅,其中有3944名通过考试,获颁华文教师证书,通过率达69%。通过函授教育方式,招收了马来西亚、印尼等5个国家的306名华文教师就读汉语言文学等专业的本科和硕士,培养具有较高学历层次的骨干教师;以提供奖助学金的方式,招收了泰国、印尼等25个国家的1390名华裔高中毕业生到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就读华文教育本科专业,为华校培养后备师资力量。
       六是中华文化体验活动莲勃开展,华裔青少年中文水平大幅提升。广大华商青少年是华社的未来和希望,也是华文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针对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国务院侨办以文化体验活动为切入点和着力点,注意结合其生理、心理特点,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持续丰富工作手段,逐渐形成了以“中国寻根之旅”、“中华文化大乐园”、“中华文化大赛”等品牌为主要支撑,游教结合、内外兼顾、特色鲜明的文化体验体系。三年来,共举办了了889期以“中国寻根之旅”为主题的各类夏(冬)令营,累计邀请了105个国家和地区的9.3万名华裔青少年回国学习体验;组派81个才艺教师小组赴31个国家和地区举办81期“中华文化大乐园”让3万多名华裔青少年在家门口学习中华才艺;组派18个才艺学生交流团,赴26个国家和地区交流巡演,受众达6万多人;在15个国家和地区连续举办了第四、五、六届“中华文化大赛”,吸引约10万名华校学生参与;举办第十六、十七、十八届“世界华人少年作文比赛”,40多个国家和地区3万多名华裔青少年积极投稿。三年来,共有30多万人次的华裔青少年从这些文化体验活动中受益,不仅激发了华商青少年学习中华语言文化的兴趣,而且加深了他们对中国国情、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了解与认知,更加坚定了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近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华裔青少年们对中文的运用水平,对中华文化的理解能力,对祖(籍)国的认知程度,都有了大幅提升。
       七是华文学校帮扶体系不断优化,支持华校发展举措更具针对性。开启华文教育“三化”建设后,国务院侨办在原有工作基础上,推出以建设华文教育示范学校为龙头,以帮助困难华校、扶持新兴华校、支持重点华文教育组织和设立华星书屋、选派国内教师支教为补充的帮扶体系,在资金、项目、活动等各方面给予重点倾斜,为不同办学规模、不同发展水平的华文学校加快转型升级,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支持和帮助。截至目前,我们共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遴选建设了304所示范学校,帮扶294所困难华校和新兴华校,支持25个重点华教组织,设立607个华星书屋“示范学校”成为华社评价办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更是家长和孩子们选择学校的重要考量。
       三年来,为有效提升海外华校教学水平、缓解教师匮乏的困境,我们依托国内省(区、市)侨办和华文教育基地院校,选派了2973名优秀的一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到33个国家的华文学校开展示范教学、教学督导和师资培训等,缓解了“师资荒”,促进了海外华文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外派教师工作成为我办开展华文教育工作的重要品牌之一,受到海外华校的欢迎。
       八是华文教育基地建设扎实推进,专业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文教育“三化”建设离不开国内专业院校的有力支撑。国务院侨办本着“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专业对口、特色突出、创新发展”的原则,在27个省(区、市)遴选出50所高等和中等院校及文化机构,作为“国字号”的华文教育基地。其中既有暨南大学、华侨大学、北京华文学院等传统侨校,也有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众多师范类院校,还有厦门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知名的国内高校,以及孔子研究院等文化推广机构。
       这些华文教育基地院校在国务院侨办指导下,积极发挥各自的办学优势和专业优势,全面对接华文教育理论研究、华文教材编写、华文教师培训、华裔青少年活动等工作,成为支撑海外华文教育发展的专业力量。此外,我们还成立了华文教育专家委员会,对“三化”建设提供专业指导,协助开展各类华文教育标准的认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国务院侨办直属的暨南大学、华侨大学和北京华文学院,全面贯彻“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大力招收海外华裔及港澳台地区学生,累计为海外华校和港澳台地区培养了近10万名各类专业人才。目前,在三院校就读的侨生和港澳台生共计1.5万余人,占全国高校此类学生总数的50%。
       九是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新平台,推进“互联网+华文教育”工程。国务院侨办积极响应海外华校师生的要求,在推进传统工作手段创新的同时,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启动实施了“互联网+华文教育”工程,着力打造“一网+一盒+一个APP的“三个一”新平台。“一网”,就是加强中国华文教育网建设,不断优化栏目设置,为海外华校师生的教与学提供资讯、教材、课程等专业资源形成全链条、多元化的网上综合服务平台。目前,中国华文教育网日均访问量稳定在5万人次。“一盒”,则是与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台和汉雅星空公司等单位合作,研发推出“华文教育百宝盒通过机顶盒将数万小时的中华文化节目和华文教育课程输送到华文学校课堂上和华裔青少年的冢里,已向34个国家和地区的华文学校配发了2400台“百宝盒”。“一个APP”,就是大家都熟悉的“侨宝手机APP”。在这个平台上,不仅有包括华文教育在内的各类涉侨综合信息,而且还专门设有“学中文”的频道,定期推送一些优秀的教学和文化视频资源,方便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侨宝APP还有许多服务海外侨胞的功能,例如国侨办举办的各类活动,包括这次会议,全部在这个系统上报名,相信你们己经体验到了它所带来的方便与快捷。
       十是积极参与助力“一带一路”建设,面向青年做好民心相通工作。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很多国家的积极响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恰好是华侨华人主要聚集区,广大侨胞具有融通中外的独特优势,可以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大显身手,大有作为。华文教育是开展中文教学、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平台。为了支持沿线华文学校发挥优势,积极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国务院侨办将有限的资源更多地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倾斜。三年来,我们共向沿线国家提供了820万册各类华文教材,占全部教材发行量的63%;为沿线国家培训华校校长和华文教师近3万人次,占全部受训人数的70%;邀请18万沿线国家的华商青少年和非华商青少年参加“中国寻根之旅”夏(冬)令营、“中华文化大乐园”“中华文化大赛”等活动,占参与此类文化体验活动孩子的60%;纳入华校帮扶体系的示范学校、困难华校、新兴华校、华星书屋和重点华教组织中,约700所(个)在沿线国家,占总数的60%以上。此外,国务院侨办还组织编写了《华裔青少年“带一路”知识读本》,向广大华裔青少年全面系统介绍“一带一路”的历史由来、主要内涵、建设成就和美好未来,为共建“一带一路”积蓄青年力量。

二、立足实际,科学研判,准确把握华文教育发展的“形”与势。
       近年来,世情国情侨情教情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海外华文教育呈现以下四个显著特征:
       第一,中文推广的重要意义不断彰显,华文教育发展前景更加光明。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一个民族语言文化的兴衰与其综合实力息息相关。古罗马帝国的强盛,造就了拉丁语在古代欧洲获得“超级语言”的地位;法兰西的崛起,使法语在17世纪成为欧洲的“外交用语”;当今独领风骚的英语,在17世纪初还只是个不起眼的小语种,伴随着英、美等国的崛起,才成为世界第一大通用语言。历史上,中国兴盛之时,许多周边国家纷纷学习我们的先进文化、科学技术等,汉语因此飘洋过海,形成了“汉字文化圈”后来由于闭关锁国,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前进的步伐,中华语言文化也因此逐渐失去了其应有的光彩。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的日益崛起,“中国热”、“汉语热”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升温。党的十九大之后,中国进入强国复兴的新时代,中国的国际影响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不仅需要我们更多的了解世界、融入世界,世界各国也更迫切的需要更多了解中国,走进中国。而语言和文化正是开启这扇大门的金钥匙。可以预见的是,鼓励民众学习中文,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开展中外文化交流,将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必然选择。以后如果不懂中文,就如同现在不懂英文一样,与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才竞争趋勢将格格不入。因此,大家所从事的华文教育是一项生机勃勃的事业,是项充满光明前景的事业,我们对此要充满信心。
       第二,海外华社发生结构性变化,华文教育需求更为广泛。
       各国华社的结构性变化对华文教育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华侨华人遍布世界各地,华商新生代约有2000万人之多,他们及其家长更加重视学习中文。二是中国企业和个人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中国出境旅游人数已超过1.2亿人,华侨华人以及中国企业的未来发展也需要培养更多的双语人才。三是广大侨胞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空前高涨,学习和传承中华语言文化的需求更加强烈,对华文教育层次和水平的要求不断提升。传统周末制华文学校或补习类培训班越来越难以满足广大侨胞对子女学习中华语言文化的需求,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精通中国和住在国语言文化的社会精英。
       第三,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华文教育方式深刻变革。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教育正加速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课堂早已突破“三尺讲台”的空间范围,打破了“学校”的传统界限,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教材也被放在各类新媒体平台上,构成现代社会对教育资源五彩斑斓的共享方式。信息技术还改变着教育的传统模式,我们必须创新华文教育模式,通过运用“互联网+2”,解决华校数量有限、教学资源不足、合格教师匮乏、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困难。否则,华文教育可能会遭遇新的、更大的挑战,陷入新一轮发展困境。
       第四,海外中文教育市场更加多元,传统华文教育发展面临竞争。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中国热”汉语热”持续升温,海外教授中文的渠道不断拓展,中文学习者的选择也日益多元,形成华文学校、孔子学院、主流学校和商业培训机构“四驾马车”并进的局面。现在我们国家的孔子学院发展十分喜人,全球14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12所孔子学院和1073个孔子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和文化活动,成为各国民众学习中文和中华文化、解当代中国的重要平台。此外,许多国家和地区相继开设了中文课程,鼓励学生学习选修中文,有的甚至把中文列入必修课。不少企业和民间投资者也纷纷瞄准中文教育海外市场,通过商业运作模式,积极开办中文国际学校和中国名校海外分校,以及各类中文培训班或网上中文课程,初步走出了一条市场化发展之路。这些都意味着华文教育和华文学校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谋求创新发展。

三、坚定信心,开拓创新,坚定推进华文教育“三化”建设与发展
       海外中文教育市场多元化,不可避免地给华文学校发展带来竞争的压力,我们也听到不少华文学校的担忧,甚至是抱怨。我认为这种竞争态势本身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加以应对一方面,华文教育的优势明显,仍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因为海外华文教育深深扎根于各国华侨华人社会,专注于从幼稚园到高中这个人类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能让学生全面系统及早地接受中文和中华文化的基础教育、系统教育,使他们真正能够具有终生难忘的中文听说读写能力,这是其他渠道目前还无法替代的。有统计表明,中国及港澳台之外的懂中文者(指长期在海外生活的中文者),70%在海外中文学校接受过教育。另一方面,市场竞争可以“倒逼”华文教育改革发展,推动华文学校转型升级,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我们看到不少华文学校积极探索创新,与当地主流学校、孔子学院和企业合作办学,甚至有的转型为中文国际学校,或者开办中文的中等技术学校,推动中文学历、学分得到当地教育部门的承认等等。国务院侨办三年前提出并推动“三化”建设,就是出于上述这些前瞻性的考虑。海外华文教育工作者要有充分的文化自信,不仅要迎难而上,通过转型升级发展,继续引领海外中文教育;而且要有团结协作意识,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与各类中文教育模式共同发展,提升中华语言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在海外华文学校的发展道路上,将始终有祖(籍)国和国务院侨办相伴相随。未来三年,我们将继续全方位支持海外华社办好华文教育,特别是借助“六大支撑体系”,为华文学校转型升级发展提供更多、更有针对性的帮助,力争到2020年,华文学校转型升级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初步建立起标准化、正规化、专业化华文教育体系,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热爱中华文化的华裔青少年“有学上、有书读、有合格教师教”的目标。我们将采取的主要举措包括:
        第一,全面提升华校治理水平。国务院侨办将按照华文学校办学标准和教育教学大纲设置的目标要求,依托《华文教师证书标准》和《华商青少年华文水平测试标准》两大考核评估体系,加强分类指导,开展专项培训,引导规范办学,全面提升海外华文学校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未来三年,我们将有针对性地培训500百名华文学校董事会成员,提高议事决策水平;培训600名华文教育示范学校校长、重点华校校长、教务长、教导主任等管理人员,提升校务管理水平和教学组织能力;选派300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外派教师赴重点华文学校支教,协助校方做好校务管理和教学组织工作;鼓励和支持华文教育基地院校对口帮扶海外华文学校。
       第二,持续完善华文教材体系。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从幼稚园到高中阶段的主干教材体系,研发推出更多更具针对性的辅助教材、多媒体教材和网络教学资源,打造教材内容各具针对性、版式风格名称相对规范统一的华文教材体系。建立教材修订的周期制,主干教材每五年修订一次,辅助性教材和文化读物每五年至八年修订一次,确保教材内容与时俱进。探索新的“本土化”教材编写模式,鼓励支持有条件、有实力的华教组织和华文学校以我办主干教材为蓝本,改编成适合当地需要的国别教材。推进教材推广发行机制改革,在更多条件成熟的国家和地区,实行“就地印刷、就地发行”,不断提高教材发行效率,进一步方便广大华文学校。未来三年,我们计划组织修订、编写和出版各类华文教材10套,教材年发行量由现在的400万册提高到600万册。
       第三,着力培养合格华文教师。要瞄准专业化目标,大力推进培训、考核、认证<三位一体”的华文教师证书培训模式,不断提升华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继续依托华文教育基地院校,设立专项奖助学金,开展本科、专科及研究生学历教育培养更多具有较高学历的青年骨干教师。探索在海外设立华文教师培训点、培训中心或培训学院,转变外派教师工作职能,就地开展师资培训活动,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未来三年,我们计划在国内通过举办“华文教师证书”培训班和常规性的专题培训班,培训海外华文教师1万人次;组派150个“名师巡讲团”赴海外巡回培训,就地培训华文教师3至4万人次。我们还将通过开展函授学历教育和网络远程教育方式,培养200名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华文教师;以提供奖助学金方式,招收1500名华文学校优秀高中毕业生到暨南大学、华侨大学就读华文教育本科专业,培养后备师资力量。
       第四,扎实做好华校槨扶工程。要继续在精准帮扶上下工夫,坚持以华文教育示范学校建设为引领,以困难华校资助、新兴华校帮扶、华星书屋布点和华文教育组织扶持等为补充,统筹运用政策、资金、项目、活动等手段,带动广大华文学校加快转型升级发展。要进一步完善华文学校帮扶体系,建立适当的竞争、考核与退出机制,形成“争先创优”和“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未来三年,我们将继续推进华文教育示范学校建设,坚持优中选优,帮助做大做强,将示范学校的数量稳定在300所左右,明确建设的责任制与周期制,实行“能进能出”和“可上可下”的动态调整办法。再资助150所困难华校,帮助改善办学条件,解决实际困难走出办学困境。再扶持150所新兴华校,助其加快发展,尽快迈入正规化发展轨道。再建设200个华星书屋,配备一定数量的中文图书,满足华校师生学习需求。再帮扶一批重点华文教育组织和新兴华文教育机构,提高其服务海外华文教育发展的能力和水平。选派3000名优秀教师赴华文学校开展示范教学、教学督导和师资培训,持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第五,强化文化体验活动成效。根据华商青少年群体的特点,不断创新工作手段,丰富活动内容,进一步完善办营规范,夯实文化体验体系,强化文化涵养成效。以“中国寻根之旅”活动为平台,不断扩大合办营规模,充分发挥其核心品牌作用,通过组线更多华商青少年回国学习参观,增进他们对中华文化和中国国情的了解与认知,拉近他们与祖(籍)国的感情与距离。以“中华文化大乐园”活动为载体,开展“送课上门”、“送文化上门”,将优秀中华文化更多地送到海外华裔青少年的校门口、家门口,满足他们的学习渴求,提升学习兴趣。以文化大赛、作文比赛等赛事为手段,以赛促学,激发华裔青少年学习汉语和中华文化的热情。鼓励华文学校创新教学形式与内容,举办各类文化体验活动,提高教学教育效果。未来三年,我们每年暑假将在北京举办约4000人规模的“中国寻根之旅”集结营;举办1200期“中国寻根之旅”地方营和特色专题营,邀请10万名华商青少年回国学习参观组派50个教师小组赴海外举办“中华文化大乐园”活动,让1万多名华裔青少年在家门口和校门口学习中华才艺;组派15个“中华优秀才艺学生交流团”赴海外交流展演,让10万名华裔青少年受益;在有关国家和地区举办三届中华文化大赛,预计参赛人数10万人次;继续举办三届世界华人少年作文比赛,预计参赛海外华商青少年约4万人次。未来三年,参与各类文化体验活动的华裔青少年预计可达近40万人次。
       第六,加强华文教育基地建设。加强各级各类华文教育基地建设,为海外华文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未来三年,我们以暨南大学、华侨大学、北京华文学院、广西华侨学校和云南昆明华文学校等五所侨校为骨干,坚持“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大力招收和培养境外学生。以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院校为主体,充分发挥各个基地院校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做好华文教育理论研究、标准体系研发、华文教材编写、华文教师培训以及华裔青少年活动等,为加快华文学校转型发展提供专业支撑。鼓励地方政府根据工作需要,遴选建设一批省级、市级华文教育基地,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专业力量为依托,上下联动,广泛参与”的华文教育国内工作格局。
       第七,实施“互联网+华文教育”工程。抓住信息化和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有利态势,强化新技术、新手段对华文教育发展的支撑作用,大力实施“互联网+华文教育”工程,加强中国华文教育、中国侨网、侨宝手机客户端、华文教育百宝盒等各类平台的发展建设,加快形成课堂课程后并重、线上线下互动、网上掌上结合的现代化华文教育教学体系,在更快更好地满足广大华文学校师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培育和发展华文教育新模式、新业态。未来三年,我们将进一步推广和用好“华文教育百宝盒”),使总量达到5000台,基本覆盖华文教育重点国家和地区;加大原创产品的研发和供给,推出1000个主干教材示范课和师资培训课,研发推出300个“本土化”教材的视频示范课,研发推出300个中国历史、地理、文化专题讲座和“一带一路”专题讲座;进一步推进华文教材上网工程,将各类教材电子化;开展网上中华文化知识竞赛、华裔青少年华文水平在线试策、华文教师证书在线考试等。希望各地华文学校帮助我们在广大师生和家长中推广使用侨宝客户端,以便我们将各类为侨服务信息,包括举办各类活动信及时发给你们,使之成为广大侨胞的“掌上之宝”。
       第八,积极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利用华文学校分布广泛、数量庞大且系统性强的有利条件,大力开展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汉语教学和中华文化传播工作。不断夯实民心相通,助力“一带一路”建设。要以华文学校为重要传播平台,在满足华裔青少年学习需求的同时,不断扩大覆盖范围,吸引更多非华裔青少年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助力中华文化加快走向世界,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未来三年,除了在常规工作中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倾斜以外,我们还将有针对性地推出若干举措。例如,在编写出版《华裔青年少“一带一路”知识读本》的基础上,组织翻译成中英、中俄、中法、中阿等中外文对照版;每年组织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夏(冬)令营活动,邀请沿线国家华商青少年和非华裔青少年来华交流联谊等。
       国务院侨办愿意与孔子学院加强协调,在全球布局、教学交流、组织活动、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合作,为孔子学院源源不断地输送优质生源,形成拓展海外中文教育的强大合力。

各位代表、各位同事,
       海外华文教育与华侨华人社会相生相伴,相依相偎,在漫长而艰辛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热爱中华文化、坚守精神家园、不畏艰苦、不计付出、砥砺前行”的华文教育精神。正是有了这种精神的支撑和引领,有了在座和不在座的海外华文教育工作者和热心人士的奋斗与支持,海外华文教育才得以历经曲折而不衰,也才能形成今天如此庞大的发展规模。在深化华文教育“三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弘扬华文教育精神,不断凝聚起推动海外华文教育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大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凝聚起包括广大海外侨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他还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们衷心希望海外华文教育工作者和广大侨胞,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坚定文化自信,办好华文教育,铸就海外华文教育事业的新辉煌,让中华文化在世界各国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